健康养殖就是指在一个干净、没有疫病、饲料安全、畜舍规范、饲养者无病的条件下执行畜牧业养殖行为。由于在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找出合适的对策来进行猪的健康养殖,从而促进我国的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高的收益。

1猪的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都得到了完善,消费者的权力也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如果生产的猪不是健康的,会对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度,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我国的各个企业发展到现在,正处于竞争的关键时期,而进行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就是一个机遇,如果把握的好,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占有优势,从而更好地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获得更多的收益,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猪现阶段的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造成环境污染

在现阶段的养猪过程中,很多的饲料都使用了过多的添加剂,因此排放的废物中也会含有氮、磷等元素,并含有大量的病菌。在猪场废水进行排放的过程中,大部分猪场都没有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然而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也对周围生长的植被造成了破坏,从而导致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

2.2饲料配比不科学

我国北方地区的很多养猪场在进行猪的喂养过程中,饲料的配比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考虑到猪的实际的生长、生活需求,使得很多猪在生长的过程中会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某些元素等,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而且,随意的使用饲料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猪场环境的污染。

2.3仔猪断奶过早

通过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猪生长的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过多的减少断奶日龄,仔猪的体质会比较弱,容易患病,并且生长情况也不好,体型也会比较小。而且仔猪的断奶日龄越大,断奶与之间的时间间隔就会越短。如果盲目的将断奶日龄提前,母猪在期出现的时间就会大大的延后,这对于获得高产量来说是十分的不利。而且,如果在母猪产猪后二十四小时之内就进行断奶处理,母猪会出现卵泡囊肿的现象,会造成母猪不规律,时间推迟,期延长这样的情况,这对于保证仔猪的产量是不利的,而且生产的仔猪更容易患病。另外,还发现胚胎的存活率与断奶日龄也是有关系的,随着断奶日龄的减少,胚胎的存活率也会大大的降低,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来保证胚胎的存活率,减少断奶日龄不仅不能够保证获得高产量,还会降低产量,并且产出的仔猪生长情况不好。这是由于产后泌乳期缩短而恢复不好造成的。所以说,不要过多的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

2.4疫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

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养殖场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养殖场都没有制定相关的疫情控制措施,在疫情出现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发现,造成疫情的大范围传播,导致大量的病猪的出现,甚至会出现大量的猪死亡的情况,严重影响到猪的质量和产量。

3针对猪的现阶段的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注意环境保护

在猪场的废水排出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保证废水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各类物质的含量没有超过水自身的净化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变废为宝的措施,可以建立沼气池,通过利用猪的排泄物来保证沼气池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能量供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更好地保证猪场的环境清洁,降低猪出现疾病的可能,促进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

3.2进行科学的饲料的配比

在猪生长的过程中,要对猪饲料进行科学的配比,保证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饲料供应,满足不同的生长需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产量。另外,在饲料中不可以滥用添加剂、抗生素,要保证饲料的科学性、安全性,从而保证猪的正常生长。

3.3适当的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

适当的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是十分的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的利用强度,通过将断奶的时间提前,母猪繁殖的时间间隔就会减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可以获得更高的产仔数。而且通过减少仔猪断奶日龄,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消耗,是十分的重要的。因此,在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的过程中,要保证有充足的技术支持,保证不会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和仔猪的体质情况,确保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

3.4制定相关的疫情控制措施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很多养猪场中都要制定相关的疫情控制措施,保证在出现疫情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并能及时的切断传染源,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危害。而且,在出现疫情之前,也要采取合适的对策,及时的对棚舍进行清洁,及时对猪进行疫苗接种。要注意,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要选择要质量保证的疫苗,不要为了省钱选一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4总结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

1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求

仔猪保育工作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在生长发育的仔猪需要很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自身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仔猪的消化能力有限,又要应对采食固体饲料的挑战,还有高发病源和频繁的免疫注射,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很难把握这方面的问题。其次,断奶应激反应对养殖阶段的仔猪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规模化的养猪场都会采取一次断奶的方法,断奶后,仔猪就要开始独立生活和采食,完全脱离对母猪的依赖,起初仔猪会很不适应,造成断奶应激反应。再次,断奶后,仔猪饲料从保育饲料到小猪饲料的变换、采食方式和时间的改变,以及从厂房到保育舍生活环境的改变,十分容易使仔猪不适应,造成应激反应。总体来说,规模化猪场加强保育猪的养殖和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2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

1)减少断奶应激。在仔猪断奶的初期,为了避免仔猪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其喂食的饲料应当经过专门的处理加工,确保仔猪能够消化吸收,还应及时地注射高发病症的疫苗。这个时期,刚断奶的仔猪需要丰富的营养,以建立良好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仔猪断奶过程中,不宜直接转入保育舍,而是将母猪转到别的地方进行养殖,让仔猪留在原来的猪舍,尽量避免仔猪出现断奶应激反应。还要借助科学的管理方式给保育猪的生长营造适宜的环境,以此来减少向保育舍进行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适应和应激情况。2)做好饲料和营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想猪长得好,饲料是很关键的一项,猪的生长与繁殖和饲料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保育猪的免疫与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机率大。规模化猪场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饲料,若饲料储存不当,非常容易发霉、变质。倘若给保育猪饲喂了变质、霉变饲料,危害严重,甚至导致仔猪中毒,免疫力系统会受到严重影响,其繁殖能力也随之大幅度下降。所以,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要把好饲料的质量关,任重而道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保育猪,有相当大的营养需求量,这也直接关系到保育猪的质量、品质。饲养员应该依据保育猪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猪群生长的全价饲料,严格控制好饲喂量,按时按量饲喂,科学合理搭配,特别注重饲料中的营养平衡,大力增强保育猪体质,从而提高仔猪自身的抗病力。3)加强保育猪的疾病预防。在保育猪养殖过程中,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应遵守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免疫体系。饲养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保育猪的免疫管理体系,定期接种疫苗,及时进行防疫检查,根据常见疫病流行的时间,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特别是新出生的仔猪,饲养工作人员要格外注意观察,及时接种疫苗,母猪产前需注射疫苗。当发现保育猪出现疫病时,不能慌张,根据疫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及时用药治疗,细心呵护。4)增强保育猪猪群的科学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保育猪健康生长发育的基础,良好的通风很关键。饲养工作人员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通风管理方式,保证圈舍具有较好的通风性,还要严格控制猪群密度,特别是仔猪保育舍,必须保证适宜的换气和温度。还需加强猪群分群管理。

1猪场的标准化建设

1.1科学选址

结合环评要求以及政府的规定来进行生猪养殖场地的选择,尽量选择平坦、并且水、路、电力齐全的地区,与此同时养殖场地应远离公共场所、居民区、居民饮用水源地以及医院等。

1.2场区的科学规划

结合场区的地形特点、风向以及采光情况,将养殖区进行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以及无害化处理区等有效划分,各个区域之间应保证足够的距离并设置隔离墙,在保证养殖场内卫生环境的同时防治疫病的传播。

1.3完善设施条件

规模化的养殖场一旦建成,就要为其配置相应的设施,尤其是通风、消毒以及饮水等设备,从而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在场区内还应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建立沼气池以处理生猪的排泄物,防止其排泄物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

2品种的选择

标准化的生猪养殖技术对猪的品种有着严格的标准以及要求。

2.1品质公猪

种猪作为主要的繁殖工具,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而,在选择公猪时,尽量选择睾丸均匀、体型壮硕,能够自主与母猪进行交配并且在交配过程中精力旺盛的公猪,从而提高配种的成功率。

2.2品质母猪

母猪作为小猪的繁殖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小猪的质量以及数量。因而,在对母猪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母猪的健康、个头以及乳头分布情况,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率。

3生猪标准化的养殖技术

3.1饲养环境

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要控制好猪舍内的温度以及湿度。对成年猪,其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上,湿度应保持在75%,同时要定期对猪舍内进行通风换气,并且保持猪舍内的卫生状况。

3.2饲养技术

由于生猪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营养需求。因而,要做好生猪的饲养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保证饲养员在饲养过程中有章可循。例如,生猪35kg时应控制其饲喂量;生猪40kg时是其最佳生长阶段,在此阶段应加大投食量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当生猪的体重增长至65kg以上时,其每日的投食量应维持在1.65~2.15kg,从而防止生猪因过于肥胖而出现脂肪沉积,影响生猪的健康。

3.3规范饲料、添加剂以及兽药的使用

当前市场上饲料以及添加剂种类繁多,因而在进行购买时,必须要选择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并且由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说明进行使用,从而防止各种添加剂以及兽药残留的超标对生猪养殖效益造成影响。

4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生猪的标准化规模养殖过程一定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由于规模化的养殖其饲养密度较大,使得各种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更容易发生,直接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必须在养殖场内建立经常性的消毒制度以及完善的防疫制度,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注射以及驱虫。猪舍内的粪便等污染物要及时进行清理,从而降低其发酵以及腐败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猪的粪便应进行集中处理,可以在粪便中加入一定量的消毒液,也可以采用堆积发酵法或高温灭菌法杀灭其中的病菌以及虫卵。每天应对猪舍内外进行1~2次全方位的清扫,每周应对场地以及用具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保证猪体、猪栏、食草以及各种用具的干净清洁。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应对羊群的精神、运动、食欲以及粪便等习惯进行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或病猪,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并治疗,从而降低猪群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此外,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及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严禁从疫区购买生猪,同时对新引进的猪只要保证1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

5粪污无害化

粪尿以及污水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了严格控制其对环境以及养猪自身造成的污染,应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对其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处理和合理应用。猪粪尿处理以及利用的主要途径为进行农牧以及种养结合,将有机肥进行腐熟发酵后用于养殖业,以实现猪、粮、果、林的共同发展,通过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收入。

关键词 动物生产;环境;影响;生猪;无公害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日趋改善,对畜禽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国内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增加,给人们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显著,民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畜牧业的环境控制与污染防控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环保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养猪业作为畜禽养殖业的重要方面,由于养殖过程中违禁药物的非法使用、抗菌素的滥用、微量无素的过量使用、猪场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了我国的猪肉食品安全度达不到国际标准要求。因此,我国的养猪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发展无公害养猪,推动我国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国际猪肉贸易中获得一席之地。

1 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有害气体(恶臭)、粪污、污水、畜禽尸体都是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由畜禽产生的污染,部分粪污中还存在一些重金属,这些元素在环境中日益累积和富集。如果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利用不当,就会对大气、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1.1 畜禽养殖场对空气的影响

通过光化学分解和氧化、降水溶解、扩散和稀释、地面植被、沉降、土壤吸附等自净作用,大气可以使畜牧场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得到净化,但如果养殖场的规模过大、集约程度过高,污染物排放量也会日益增加,就会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这些污染物将会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1.1.1 恶臭。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腐败分解为氨、硫化氢、丙醇、甲烷、硫醚、吲哚、粪臭素等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和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但污染周边的环境,同时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及动物的生长发育。恶臭气体均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和眼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如果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代谢机能和免疫功能。

1.1.2 尘埃和微生物。众多的微生物腐殖在畜牧场排出的大量的粉尘上,将粉尘作为其营养物质,大大增强了活力和延长了生存时间,在风的作用下,微生物可以传播30 km以上,这扩大了其污染和危害范围,可引起众多疫病的传播,给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尘埃污染同样恶化了猪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造成人和动物呼吸道疾病、眼病发病率提高。

1.2 畜禽养殖场对水源的污染

动物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尿、粪便、食物残渣、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水含有大量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等,会污染养殖场周边的水资源[1]。当污染程度超过水的自净作用时,水质逐步变坏。此外,水中微生物在分解粪污中氮磷等有机营养素的同时促进低等水生物大量繁衍,这2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DO),最后水生生物由于DO被耗尽而死亡,生物降解过程变为厌氧腐解,水体逐步变黑发臭,不能恢复的水体“富营养化”[2]。

1.3 畜禽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当畜禽排泄物大大超过土壤微生物降解的能力时,土地性状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粪污中高浓度的抗生素、铁、锌、铜、磷等沉淀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此外,如果畜禽粪污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有部分土壤微生物会产生芽孢,抑制微生物净化的进程[3]。

2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无公害养猪即是采用无公害饲料饲养无人畜共患病的生猪,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用药,达到无污染、无残留或低污染、低残留,且对人体健康无损害的养猪模式[4]。

2.1 猪场建设

2.1.1 场址选择。养殖场地势应选择在平坦、高燥、背风向阳,有缓坡、空气流通的地方,猪舍总布局方位为坐北朝南为宜[5]。猪场为了自身防疫要求,应距离铁路、公路等交通要道,自然村、居民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河流,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场2 000 m以上[6]。

2.1.2 布局。猪场的建设布局应严格分区管理,配备相应的生产区、生活区、行政管理区、隔离区等,并注意各区的位置方向。生产区内各舍按地势从高到低依次为: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病猪隔离舍、污水、粪便处理区及死猪处理场地应建设在下风处距离猪舍50 m以上。猪舍建筑结构可设计为全封闭式、半开放式或开放式[7]。

2.1.3 周围环境。养殖场周围应设有围墙等有效防疫屏障,严格分开设置猪场的净道与污道,互不交叉。猪场大门口应设有可供机动车消毒的设备和水泥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应设有人员进出的消毒通道、消毒室、更衣换鞋室,防止疫病传播,配备有对啮齿类动物的防护设备,并禁止饲养其他动物[8]。

2.2 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中严格贯彻无公害生产相关制度,根据猪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有效的饲养管理措施。

2.2.1 分群分圈,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不同生产阶段的生猪要分栋、分单元、分批次、分群、分圈饲养,有效地利用饲料和圈舍,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同猪舍之间的接触,可避免疾病的垂直传播或横向传播,并提供猪只适合生长需要的温度、通风等环境条件,从而提高生产能力。转群时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便于生产管理和彻底清扫消毒,从而控制疾病的传播。

2.2.2 严格控制饲料质量和添加剂的使用。配合饲料应符合猪的采食习性和营养需要,做到营养全面化、种类多元化,有效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粪尿的排放量,并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成分在肉产品中的残留。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要求,饲料原料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霉、发酵、变质、结块及异味、异臭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照农业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执行[9]。

2.2.3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营造安全舒适的舍内环境。做好调教工作,使猪养成在固定地点采食、排泄、睡觉的习惯,每天打扫栏圈,及时清除动物粪便,提倡采用干粪单清模式,粪尿分开收集,减少冲栏用水,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灭鼠、驱虫、防蚊工作,定期进行带猪消毒,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做好圈舍夏季通风降温、冬季保暖工作,保证猪只拥有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

2.2.4 做好猪群免疫,防止疾病传播。定期的疫病监测、科学的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预防注射是猪场生产管理的关键,生产中做好猪群免疫工作,严格兽药使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详细记录猪群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以便备查。严格执行休药期,药物和疫苗在生猪出栏前2个月内不能使用。

2.3 粪污处理

畜禽生产中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着人畜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废水中的重金属盐、磷、病原微生物严重污染水的处理和水体。因此,在严峻的环保形势下,猪场的粪污处理应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

2.3.1 合理设计畜牧场的排污工程。在猪场设计时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畜牧场的排污工程,猪粪、尿排放沟应采用防漏暗沟,通过雨污分离可减轻养殖场处理污染物的压力。规模化猪场必须设有废水、污物处理系统,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2.3.2 采用先进的清粪工艺。近年来,国内部分猪场开始采用干清粪工艺等新型治污工艺,实现污水“干湿分离”。通过干粪与尿、冲水分离,污染源处理的数量和难度得到降低,有效控制冲栏用水量,节约生产成本。干粪也可堆制成有机肥,为猪场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经处理达标后的污水也可直接还田或排放。

2.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养殖场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然后将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应用于居民生活、农业种植及渔业,建立种养、沼、气三者结合的物质循环系统,形成种、养、加、沼四者相结合的生态工程[10]。

3 结语

无公害养殖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者放心的畜产品,更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新的时期给无公害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未来的规模化养殖业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出发点,实现一个废弃物、污染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高经济效益、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

4 参考文献

[1] 杨学海.无公害养猪措施的探讨[J].广西畜牧兽医,2003(19):112-114.

[2] 江希流,华小梅,张胜田.我国畜禽业的环境污染状况、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J].环境整治,2007(4):61-64.

[3] 朱建立,杨树敏.浅谈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J].新疆畜牧业,2005(2):12-13.

[4] 王恬.无公害猪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俞黎晓.无公害养猪的环境控制技术[J].新农村,2008(7):20.

[6] 赵书广.中国养猪大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郑友民,苏振环.中国养猪[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按养殖规模分类按照《中国畜牧业年鉴》对生猪养殖规模的规定,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等4种养殖模式。其中,散养年出栏生猪1~49头;小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499头;中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0~9999头;大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从稳定生猪生产、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角度看,小规模养殖和中规模养殖的优缺点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将从农户散养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大规模养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农户散养模式农户散养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生猪分户饲养模式,主要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生猪散养户数量及其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逐年减少。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散养户数由10433万户减少到5909万户,散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62.6%下降到35.5%。与规模化养殖相比,生猪散养模式具有如下主要优势:能够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副产品,生猪饲养的饲料成本低;能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资金、设施、技术等投入少,易规避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但生猪散养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精力投入不够,饲养管理不规范,疫病防控程序不完善;饲养方式传统粗放,饲料利用率低;地域分布较分散,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和监管难度大。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指专业化水平较高、生猪养殖数量较大、商品率较高、年出栏生猪在50~9999头之间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103.40万户增加到264.47万户,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比例由54.09%增加到57.87%。其中,年出栏生猪在500~2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2.75万户增加到19.91万户,年均增长率28.08%,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由2.94%增加到19.14%,年均递增率26.39%。这说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我国主要的生猪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在500~2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模式。与散养模式相比,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新的饲养技术,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实行专业化生产方式,提高了生猪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由于饲养规模较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环境污染较严重。大规模养殖模式大规模养殖模式是指饲养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指年度商品猪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生产经营趋向于集约化、专业化,以高投入求得高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大规模养殖户数由890户增加到3679户,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1.49%增加到6.63%。这说明大规模养殖模式在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散养模式相比,大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生产效率高;规模大,不会轻易退出,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稳定生猪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了商品猪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中大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养殖相对集中,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风险水平高;产生的污染物多,环境维护难,据有关数据统计,万头养猪场日排放污水60~90t,粪便8~10t[1]。1.2按养殖阶段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不同阶段,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仔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饲养母猪生产仔猪,仔猪断奶后饲养到一定体重时销售给育肥猪饲养户饲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母猪主要从附近的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母猪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仔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种猪群确定后,只需购买所需的兽药和饲料,流动资金需求较少;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从外界带入疫病的机会减少,疫病发生的机率小。但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不但要建造怀孕母猪舍、哺乳母猪舍、仔猪保育舍,而且猪舍结构要求高,需较高固定资金投入;种猪的饲养和仔猪的培育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到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进行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采用该模式的养猪户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与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饲养周期短,从仔猪投入到商品猪出栏一般只需3~4个月;经营方式简单,猪群全进全出,猪舍结构相对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固定资金投入少;市场风险较小,可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调节饲养数量。但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从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仔猪的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由于饲养周期短,养猪户要不断购买新的仔猪,需要流动资金较大;仔猪的购买和商品猪的销售都要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收益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专业生产种猪出售给其他需要种猪的养猪户特殊的饲养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专业的饲养模式,它不仅要求饲养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育肥技术,而且还要求饲养者对种猪系谱有较好的把握[2]。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利润水平较高,种猪售价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商品猪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质量有保障,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保障了猪场安全卫生。但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固定的猪群会导致猪场缺少杂种优势,出售种猪的总数量可能较少,同时在选种、育种、系谱保存和性能记录等方面要花费饲养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1.2.4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历经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是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和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的综合。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收益水平高,可获得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两部分的收益;卫生防疫有保障,采用自繁自养的生产方式,减少外购猪带入疾病的机会。但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猪舍的建设和仔猪、种猪的饲养,需要大量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需要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饲养人员。

按养殖特征分类从养猪户的养殖特征来分类,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以世代相传的直接养殖经验为技术基础,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3]。传统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以兼业形式存在,以农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一般是满足家庭需要,主要存在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养殖所需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土地为农户自有土地,饲料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所得,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成本;养殖规模为1~3头,养殖规模远远低于环境承载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传统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自身的长期摸索和积累,技术水平较低;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人居环境较差。过渡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部分采用现代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投入品,把直接经验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养殖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3]。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规模较大,而且部分采用了现代养殖的技术和投入品,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自我积累、滚动投入的资金投入方式,每次投入较少,而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反应灵敏,市场风险较小。但过渡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改变饲养数量,不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的粪污部分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肥料,其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现代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依靠现代工业装备来完成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甚至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率的一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猪养殖模式[3]。现代养殖模式以企业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以工业化方式开展生猪生产,技术水平高,饲料转化率高,提高了生猪的生产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生猪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但是现代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饲养人员、设备等的专用化程度较高,使得养猪户的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所产生粪污中的大部分需要单独处理,容易造成养殖集中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4]。生态养殖模式以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作物废弃物,而且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投入品,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畜分离,生猪很少发生疫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但生态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以外部引进为主,主要为生物技术,对饲养人员要求较高。健康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是以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系统学以及供应链管理为依据,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装备、设施和工艺,为生猪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安全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生猪产品的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健康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养殖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人畜分离,通过采用精确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良性可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但健康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饲养装备、设施和工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设施、工艺等先进,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按经营方式分类依据养猪户的经营方式,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自主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是指养猪户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其特征是养猪户自负盈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目前,从事自主经营模式的养猪户在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养猪户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不仅包含专业仔猪养殖户、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专业种猪养殖户等专业养殖户,还包含自繁自养养殖户。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自主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独立做出决策和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利,减少了决策时间;根据其养殖对象的特点,具有相应的养殖优势。但自主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谈判能力较低,交易费用较高,降低了规模收益的水平;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集团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指由一个公司独立开展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各种风险[5]。该模式多被大型养猪企业所采用,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管理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仔猪、饲料等原料的采购活动和商品猪的销售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高,而且规模较大,有利于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独立开展生猪养殖过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单独面对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生猪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生猪及其制品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生猪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6]。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养猪户”模式、“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衍生形式。与自主经营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相比,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合作分工,从事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兽药和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组织销售),不仅降低了养猪户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构成主体多而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利益协调难度大,关系不稳定,违约现象较多。按经营范围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多元化养殖模式和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是指只从事生猪养殖产业,而不经营其他产业的一种养殖模式。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人、财、物等资源雄厚的大集团或公司采用多元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殖模式相比,专业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生猪养殖业,有利于生猪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只涉及生猪养殖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专业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模式由于只涉及生猪的养殖环节,综合竞争与盈利能力较差;由于无法通过相关产业分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多元化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模式是指以养猪业为主,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种猪、仔猪和商品猪,实行自繁自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7]。该模式不仅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要求公司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与专业化养殖模式相比,多元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包含生猪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盈利能力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元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涉及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和管理过程复杂,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其他养殖模式除了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养殖模式,例如: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生猪“4450”养殖模式、三级闭环养猪模式、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等。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不同,下面分别从养殖规模、养殖阶段、养殖特征、经营方式和养猪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1)养殖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大规模养猪户具有较高的退出壁垒,对其退出生猪养殖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大规模养猪户具有其他养殖模式养猪户所不具有的健全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疫病防疫程序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无论是饲料、疫苗的采购还是饲养环境和过程的控制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猪肉的质量安全。2)养殖阶段越全,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全程饲养养殖模式的养猪户从事生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各个阶段都有很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包含了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相对于其它阶段性的养殖模式来说,能够保证生猪饲养的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水平,而且能够减少由于外购猪所带来的疫病风险。3)健康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养殖模式以供应链管理、系统学为依据,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健康养殖模式从动物生理学、营养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不仅为生猪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的营养饲料,而且保护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4)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公司对市场需求信息有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包含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不仅保障了生猪养殖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而且通过对屠宰加工和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了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5)多元化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多元化养殖模式由于涉及多个产业,能够根据其他产业的市场情况调节生猪的生产,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多元化养殖模式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不仅保障了生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保障了生猪在屠宰加工和最终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后,人们也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担忧,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猪养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技术,在保证肉食品安全的同时又降低了猪的死亡率。使人们的肉食安全得到保障,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点

非生态猪养殖以圈养为主,很难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在养猪场周围挖出沼气池,使猪粪发酵,农民可利用发酵后的沼气池作燃料。同时,发酵后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生态猪养殖技术未出现以前,养殖户大多使用饲料喂养猪,这样的猪虽然生长迅速,但是由于某些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及金属元素,会影响猪肉质量,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对猪饲料进行了改革,并在饲料里加入了中草药,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质量,还使猪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目前,生态猪养殖模式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猪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为猪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1.2遗传改良技术

当前,我国对生态猪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遗传改良技术,是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优良种猪,利用高瘦肉率、生长快等显性性状对适应性强的地方生猪进行遗传改良,以促进生猪生态育种技术的发展。但生态猪的遗传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结合生态猪的不同品种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把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2]。

1.3生态饲养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起主导作用。生态猪应选用高质量、无污染的饲料进行饲养。应注意母猪与仔猪及时分离,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生态猪进行不同养分饲料分配,以确保各阶段生态猪养殖符合标准。此外,不能简单地对生态猪进行饲养,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放养,这样才能使猪得到很好地运动锻炼,从而使猪肉更加紧实,保证猪肉的质量和风味。

1.4合理建设猪圈及有效的水源监管

生态猪猪圈的定位和位置非常重要,坐南朝北比较合适。如此可使猪圈在夏季通风良好,并设置遮阳膜,合理控制猪圈温度。在冬季,猪圈也会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另外,猪圈内应加强水泥池的设置,这样既降低了温度,又便于猪圈后期清理。非生态猪水源主要来源于饮用水,而生态猪水源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放牧场水源管理尤为重要。建立放牧场前应进行水源调查,生态养猪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水源安全调查。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确保水源安全[3]。

1.5清洁技术

生态猪养殖猪场一般建在通风、排水、采光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泽系统进行能量处理,形成其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例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能源,沼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直接作为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浇灌。另外,沼渣等废弃物还可以制作固态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作物生态种植。通过高温灭菌等发酵,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栽培,为生态养猪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4]。

1.6加强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防治是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生态猪如果出现疫病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防止疫情暴发,在实际养殖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果生态猪发生疫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要全方位地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每天2次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水和食物,防止疫病的蔓延。

2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2.1生态猪散养模式

生态猪养殖与非生态猪养殖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生态猪是采用放养方式饲养的。整体而言,为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可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生态猪,这样也可体现绿色无污染、实用、可食用的特点,提供足够的饲料也可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

2.2生态猪集约及规模化养殖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猪养殖将进入工业化阶段。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可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猪业的竞争力,避免养猪业大幅波动,影响对国肉的供求。当前,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基地+猪场,这对生态型养猪业具有借鉴意义。采取统一供应、统一材料、统一采购的供应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压力。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这便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发展[5]。

2.3立体养殖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立体养殖广泛应用,能促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生态猪的质量,对一定规模的生态猪品种和密度进行合理配置,这便是立体养殖技术。将生态猪养殖与有机农场绿色种植结合,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4发酵床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结合发酵床养殖模式,可确保养猪场环境无污染并具有环保性。为促进优质有机肥的形成,在生态养猪场中,利用植物研磨产生的发酵物作为粪肥的重要铺垫,这便是发酵床养殖模式。采用发酵床培养模式,可避免生态养猪排泄物对整个猪舍造成污染,提高猪场抗病性。

2.5远程监控技术

伴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进入了生态养猪场内,极大地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效益。生态养猪场安装远程监测装置,可随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猪圈内的环境也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时时跟进。自动检测设备的使用,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从而使养殖户对猪圈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远程调整,既保证了猪圈的环境,又为养殖户节约了时时查看猪圈状况的时间。利用电子设备还可全面展示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及防疫状况,从而保护生态猪免受病原危害,为防疫检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提高猪肉产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再加以创新,使生态猪养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印向东.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J].兽医导刊,2020(21):52-53.

[2]邵景望,王志伟.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兽医导刊,2020(9):80.

[3]祁永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0(10):20-21.

[4],蒋向君.现代化猪场环保处理模式[J].业,2020,15(4):73-74,79.

[关键词] 生态猪 养殖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45-01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食物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呼唤回归自然,绿色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人们所喜爱。现如今全国都在倡导绿色生态理念,云南临沧市畜牧兽医局更是极力鼓进行生态猪养殖。生态猪更是得到了广泛推广,利用生态养殖技术的先进性,使猪肉的品质、口感、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也使环境得到了改善,使养殖业生态效益得到了提升。

1 生态猪和生态养殖概念

生态养殖涉及到养殖动物的环境卫生、喂养动物的饲料、动物疾病的预防、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生态猪是指按照生态养殖方式,要求饲料绿色无农药、无重金属、无其他添加剂,不给猪做任何疫苗处理,仅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对于猪产生的粪便可以利用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能源供农民使用,也可以作为肥料来培育庄家,真正做到无污染。

2 养殖生态猪的技术

2.1 遗传技术的改良

现如今,国外生态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是我国大多数群众却不习惯此口感。我国群众虽习惯我国有些地区的生态猪肉口感,但是存在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优质的选育与杂交技术,培育出优质的品种,进而为我国生态猪养殖提供基本的遗传基础。

2.2 生态饲养技术

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对生态猪养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猪肉品质,最好不要圈养,而要适当在上坡或者草地进行放养。与此同时还要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态猪实施不同的饲养方式,例如利用了先进的饲养技术,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单独饲养。

2.3 远程监测技术

为了更好地监控猪舍的环境,可以在生态猪舍内安装自动监测器,每隔十分钟会把猪舍环境监控结果发送到数据库。猪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对猪舍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生态猪在最适宜的环境中成长。除此之外,如发生疫情,可以结合生态猪的品种、免疫情况、健康状况等信息,查找问题的源头,从而更有效的治疗,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会减少损失。

2.4 沼气的充分利用

首先要确定生态养殖场和沼气池的位置,由于养殖生态猪所产生的废物需要排到沼气池中,所以沼气池要选择相对较低的位置。而生态养殖场的位置正与其相反,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更好地通风。沼气池中的猪舍污染物经过发酵,可以产生沼气,农民可以利用新能源进行煮饭等。同时 ,农民也可以利用沼液进行灌溉庄家,农民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3 养殖生态猪的发展前景

3.1 基地、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当前的养殖业中,由公司向农户提供对应的原料和产品,所有的供料、防疫、采购等都是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得在养殖过程中保证饲料的安全性,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地查找问题的根源。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规模化生产,虽能保证猪肉的品质,但是与真实的生态养殖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没有完善的养殖体系,养殖户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模式大多是以养猪为中心,充分的利用了养殖空间,将饲料作为引线,将不同的生物进行连接形成生物链,常用的循环链有“鸡―猪―蝇蛆―鸡、猪”模式,“鸡―猪―沼气―蚯蚓―鸡”模式,以鸡粪喂养猪,猪粪产生沼气,沼气渣育蚯蚓,再用蚯蚓喂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模式被应用于养殖业中。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挖潜消耗、减低污染的目的。在提高猪肉品质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3.3 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种植业、养殖业各自独立,呈单程线性结构,不利于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还使得猪肉的品质大打折扣。而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使得生态猪活动场地更宽广,吃上更自然的食物,更加趋近于养殖的自然性与原始性,真正做到无污染,无色素,真正的生态养殖。对于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来培育庄家,减少化肥的使用,不单单做到绿色生态猪,还做到了绿色食品。减少了环境污染。

4 养殖生态猪的意义

4.1 提高猪肉品质

以往传统方法养殖出来的猪肉中往往添加了许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例如过量的铜、锌、抗生素等。有的养殖场仅仅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肉的品质和色泽,而通过生态养殖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猪与普通猪具有免疫力强、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在保证快速生长的同时,还做到了安全无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有害物质,广受人们好评。使大家吃到放心的猪肉。

4.2 改善环境质量

传统养殖技术产生大量的粪便及污水,如不能及时处理掉这些污染物,将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利用生态养殖技术,对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天然气供农民使用,沼液可以作为肥料来灌溉庄家,有效的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高科技,高环保的生态养殖技术颇受人们所喜爱。

4.3 符合经济发展

在当今的市场需求条件下,养殖生态猪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生态猪肉的品质在不断地提升,不断的向着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竞争地位,使我国猪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近了一步。

关键词养猪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肥东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 100~1 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 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2] 陈开升.诸暨市养猪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7(10):62-63.

1.1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养猪

通过运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生猪产生的粪尿,能够被垫料中的菌群分解转化利用,不需要对圈舍进行冲洗,无养殖废水产生;粪尿通过微生物菌群分解转化为营养物质后,产生的废气中的恶臭污染物浓度大量降低,圈舍内部及周围大气环境中臭味不明显,达到养猪零排放物污染的效果,对保护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具有效果显著。

1.2猪舍环境明显改善

由于渝东北地区养殖户多为农民,他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不愿意在养殖场的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方面进行投入,这使得养殖场的环境经常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尤其是在夏季,因气候炎热,致使猪舍的臭气让人难以忍受,极不利于养殖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主要在生猪生活区域铺垫大量的微生物发酵垫料,能够将生猪产生的粪尿转化为无臭无害的物质和菌体蛋白质,在不使用任何药物和设备的情况下,即可实现猪“土生土长”的自然回归,这不仅更利于猪的生长,同时猪舍的蚊蝇和臭味也得到消除。

1.3实现健康养殖

在冬季寒冷的条件下,生物发酵床的表面温度和猪只体温并无较大差别,猪舍之间的温度也不存在明显差别,故在养殖期间无生猪出现感冒、腹泻等情况。此外,将猪饲养在垫料上方,环境更加舒适,并且不限制它们的自由活动,使得自然习性得到恢复。并且因环境干净舒适,猪体干净,皮肤红润,甚少生病,健康水平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另猪只的活动量增加,非常健康,甚少使用抗菌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更利于猪肉品质的提升,是推广健康养殖的重要方法。

1.4农作物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在运用生物发酵床在制作时,会使用大量的玉米秸秆,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垫料处理,这就能够将大量被废弃的玉米秸秆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据测算了解到,在运用生物发酵床的过程中,平均每立方米垫料可运用80~120kg的玉米秸秆,这些垫料在废弃之后,还能够将其用于草地和农田的施肥,可以说能够更好的帮助当地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形成,开创出一条更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渝东北地区发酵床生猪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垫料、菌种购买不方便

因当地及附近周边没有垫料及菌种生产企业,需要到外地去购买,导致垫料及菌种购买不方便,而且远距离运输会增加养猪成本。

2.2政府不够重视

目前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厌氧+还田”模式的推广中,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均不及“厌氧+还田”模式的支持力度,造成业主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3渝东北地区发酵床生猪养殖的发展对策

3.1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发酵床技术的优势,并在广大养殖户中全面推广。同时把握国家正常导向和资金投向,捕捉信息、掌握重点,健全机制、主动作为,通过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等,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

3.2加大宣传提高对发酵床养猪的认识

一是在渝东北地区地方报上刊登发酵床养猪技术内容以及奖励政策,让养殖者加深了解,提高认识。二是定期召开各镇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会议,举行技术推广讲座,进行督查指导。三是举行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现场会,让更多养殖户观摩发酵床养猪技术。四是选择发酵床养猪的成功典型实例开辟专栏,进行宣传,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五是积极开展集市宣传,组织专车专人下乡到街头、集市进行展板宣传,并发放技术手册、宣传单页,做到技术家喻户晓。

3.3建设垫料和菌种生产企业

为解决地方垫料和菌种购买困难的问题,渝东北地区政府可通过招商引资或者鼓励地方产业的方式,在渝东北地区建设起垫料和菌种生产企业,方便渝东北地区禽兽养殖户的所需的同时,也更利于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全面推广。

3.4强化服务确保发酵床养猪稳步健康发展推广

发酵床养猪技术,服务是关键。一是不断完善服务技术。渝东北地区应下大力气加强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不断完善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使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模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二是强化技术培训。以举办技术推广讲座和进村入户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模式尽快在渝东北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4结语